top of page

泥土的療癒力:為什麼農作能讓人更快樂?

你有多久沒有碰觸泥土了?對生活在都市中的我們來說,土地往往只是眼前鋪著柏油的地面,但在鄉村,土地是會呼吸、有溫度的存在。越來越多研究發現,接觸泥土與從事園藝活動,不僅能提升身體活動量,更能舒緩壓力、改善憂鬱與焦慮。

根據美國園藝治療協會(AHTA)的資料顯示,園藝活動對於高齡者的心理健康有顯著正面影響。具體效益包括情緒穩定、壓力下降、自我效能感提升,甚至能延緩輕度認知障礙的退化。而台灣陽明交通大學的研究也指出,參與每週一次、每次90分鐘的園藝療育活動,八週後受試者的焦慮感顯著降低,生活滿意度則大幅提升。


這樣的轉變,不只存在於統計數據中,也活生生體現在真實生活裡。彰化永靖一位退休的王女士,原本因丈夫過世陷入長期憂鬱,但在女兒鼓勵下參加社區農園志工工作,漸漸地,她在每天翻土、種菜、和夥伴聊天的過程中,重新找回生活的節奏與笑容。她說:「我每天最期待的,就是早上去看看今天的小白菜長大了沒。」這種來自生命連結的喜悅,正是都市生活中難以獲得的。

農作的療癒力來自許多面向。第一,是感官刺激。手指觸摸泥土的溫度與濕度、嗅聞植物的氣味、視覺看著綠意慢慢蔓延,這些刺激會促進大腦釋放血清素,讓人情緒穩定、感覺愉悅。第二,是身體活動。不同於劇烈運動,農作是一種低強度、長時間的活動,不但安全,也能穩定消耗熱量、增進肌耐力與關節靈活度。第三,則是心理連結。植物生長緩慢、需要呵護,過程中蘊含著耐心、希望與成果回報,這對中高齡者來說是一種極具意義的自我肯定。

透過實際走進田間、接觸土地,我們得以重新定義「健康」不只是身體無病,而是心靈有光、有感、有根。下次旅行,不妨讓雙手沾染泥土,感受那來自大地的療癒力量,讓快樂不是追求來的,而是從土地中慢慢長出來的。

 

Comments


© 2021 copyright by 巷弄文旅有限公司、村居品卷有限公司

bottom of page